优艾设计网

极端干旱下 鄱阳湖的“远方来客”?

优艾设计网 https://www.uibq.com 2023-04-02 12:22 出处:网络 作者:PS百科
论文称,今年夏季以来,鄱阳湖水位不断下降,最低水位屡破历史记录。未来依然不乐观。据预测,江西少雨的局面可能会持续到明年2月。

论文称,今年夏季以来,鄱阳湖水位不断下降,最低水位屡破历史记录。未来依然不乐观。据预测,江西少雨的局面可能会持续到明年2月。

鄱阳湖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重要的国际湿地和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之一。每年秋冬季,世界上98%以上的白鹤、95%的东方白鹳、70%的白枕鹤和60%的大雁从北方飞到鄱阳湖过冬。今年大旱之下,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会如期而至吗?

近年来,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和延长已成为常态。今年鄱阳湖大量碟形湖泊干涸见底,生活在其中的底栖生物死亡。越冬候鸟的食物减少是必然的。专家警告说,候鸟可能会面临比今年冬天更多的挑战,干旱的挥之不去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明年甚至更长时间。

监测:候鸟分布点普遍减少。

11月7日,鄱阳湖代表站幸子站水位退至6.67米,这是鄱阳湖今年第二次打破历史最低水位记录。

上一次打破历史记录,也就隔了一个月。10月3日,由于五河、长江持续缺水,鄱阳湖幸子站出现6.68米的低水位,比原历史最低水位低0.43米。

这种现象有早期迹象。

8月6日,幸子站水位跌破12米,退至11.99米,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的枯水期,比最早年份早16天,比1951年至2002年平均时间早100天。

未来,鄱阳湖水位还会继续下降。10月28日,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秘书长、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江西的低降雨可能会持续到明年2月。此外,由于前期降雨量极低,干旱时间较长,夏、秋、冬三季持续干旱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之一。它被誉为“候鸟的天堂”。每年秋冬季节,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和60%以上的大雁从西伯利亚、蒙古和东北地区飞往鄱阳湖越冬。

今年,鄱阳湖遭遇了罕见的特大干旱。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会如期而至吗?

都昌县珠袍山附近,湖床干涸开裂,裂缝最宽处可达一个成年人的拳头。本文图片本报见习记者罗振宇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位于鄱阳湖北部“五河一湖”的十字路口。其水域面积占鄱阳湖的三分之一,岸线占鄱阳湖的四分之一。都昌县湖区地形平坦开阔,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都有大量候鸟来此越冬,高峰时数量达到20多万只,约占鄱阳湖越冬候鸟总数的三分之一。

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4年,是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面积4.11万公顷,是鄱阳湖区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2008年,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

自政府成立以来,李越已经处理了14年的候鸟问题。

“今年第一批越冬候鸟于9月21日飞抵都昌县马营湖。根据它们的迁徙习性,候鸟会在鄱阳湖停留到明年2月或3月,然后飞回北方。每年的11月中下旬是候鸟的到达高峰,在此之前的10月份还会有一个小高峰。"李越介绍,根据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的监测情况,今年的候鸟迁徙高峰略有推迟。

李越用望远镜观察候鸟

从今年候鸟的分布来看,凡是还有水源的地方,鱼、虾、螺、蚌都成了候鸟“聚集地”;在湖床干涸龟裂,缺水少草的地方,已经很难看到往年“鸟齐飞”的景象了。李越说,“鄱阳湖的干旱对候鸟的影响有多大,还有待观察。但随着干旱的进一步演变,越冬候鸟的生存和觅食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措施:补水割草,为候鸟保留食物。

鄱阳湖是典型的吞吐量和季节性淡水湖。碟形湖是季节性子湖,是鄱阳湖主湖区季节性干涸后出现在滩地的湖泊。被称为“湖中之湖”,是东方鹳、黑鹳、白琵鹭觅食的理想场所。鄱阳湖约有102个碟形湖泊,总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占鄱阳湖总面积的20%以上。

“都昌县有10多个碟形湖。往年正常情况下,这些碟形湖泊秋冬有水。但今年,近70%的碟形湖已经干涸,只剩下三四个有水的碟形湖,如马营湖、西湖和珠宝山。”李越向该报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一旦碟形湖干涸,生活在其中的底栖生物必然大量死亡,候鸟也就失去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拯救仅有的几个碟形湖泊迫在眉睫。珠山水域是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9月中旬,李越的调查发现,珠宝山附近的碟形湖还有大约10厘米的水,还有储存的空间。于是他立即开始调配人力和机械,从鄱阳湖主航道引水,向珠宝山附近的碟形湖进行生态补水。

竹山附近的菜湖正在进行生态补水。

“生态补水就是不用水泥、钢筋等工业材料,不用破坏湖区的原生态,用最原始、最自然的方式挖渠筑坝。”李越介绍,9月19日开始施工,直到9月24日才顺利抽水。“花了六天的功夫”。

“碟形湖与主航道的距离近500米,碟形湖的地势高于主航道。所以要挖一个取水口,先把湖水引到取水口沉淀,再用水泵输送到碟形湖中,这样水管就不会被泥沙滞留堵塞。但是挖掘机往下挖,问题就来了。”李越说,起初,只雇了一台挖掘机,湖床表面干涸开裂,但底部全是淤泥。挖着挖着机器就卡住了,我们只好请另一台挖掘机来“解救”被困的挖掘机,然后从其他地方买硬土回填筑坝,最后才抽水。

"抽水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李越回忆说,“为了省钱,一开始我租了一台发电机,但功率太小,没用几天就烧坏了,于是我赶紧花钱买了一台新的。结果我还是不能满足24小时抽水的需要,只好换成功率更大的发电机。”抽了几天水,菜湖的水位根本没涨。李越不禁想知道,水都到哪里去了?

仔细观察发现,湖床过于干渴,水不断沿着干涸的裂缝往下渗。只有地面“满”了,碟形湖的水位才会上升。那段时间,李越几乎天天“泡”在湖区,买设备,协调施工,咨询专家.随着一块块硬骨头被啃下来,迪什莱克终于起死回生了。

10月28日,记者跟随李越来到生态补水现场进行考察。“补水前,碟形湖水域面积只有300亩左右,几近见底;经过一个月的补水,水域面积增加了一倍多,水位提高了30多厘米。水中的螺蛳等底栖生物也得到了很好的繁殖,生物资源恢复明显。”李越高兴地说。

对于另一部分距离主航道太远无法补水,但又是重要候鸟分布区的碟形湖,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采取了用土筑坝等措施。“这是一个长期计划。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交替是鄱阳湖的基本特征。只有提高碟形湖本身的蓄水能力,才能把丰水期灌进来的湖水保留到枯水期。如果以后遇到像今年这样的干旱,我们就不用这么被动了。”李越解释道。

嬉戏觅食的小天鹅。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除了大大小小的碟形湖泊,鄱阳湖还有许多草洲,其中生长的苔草是白鹅、鸿雁、燕都等雁鸭最喜欢的食物。今年的干旱让草洲提前裸露,导致苔草过早快速生长,纤维化。

“鸟喜欢吃嫩草,草太老了很难啄。”李越介绍,在鹅鸭候鸟的主要觅食区,已经进行并将继续进行人工割草。考察中,他从两个不同的草原上拔了几根来对比。“没有割过的草的根和茎比较硬,不容易断;割完之后,新长出的草鲜嫩,手指稍一用力就能折断。” 优艾设计网_平面设计

李越还提到,鄱阳湖因干旱变成“草原”后,吸引了众多网友打卡游玩。此外,一些钓鱼爱好者前往湖区钓鱼,人类活动的增加也对候鸟的栖息地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对此,省市两级专门部署,都昌县高度重视。管理局加强日常执法检查,发现在保护区捕鱼的一律教育劝离;此外,民间护鸟组织广泛发动,一旦发现受伤的候鸟,及时报告并救助。

专家:干旱影响或超过今年。

李延阔,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和动物生态学的教学与研究。从2008年开始参与鄱阳湖候鸟监测工作。他说,近年来,鄱阳湖水文变化越来越明显,枯水期提前和延长成为常态,导致鄱阳湖湿地越冬候鸟栖息地退化。

极度干旱导致鱼、虾、螺、蛤死亡,候鸟食物减少。

李延阔告诉该报记者,从往年的监测数据来看,干旱年份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数量可能不会出现剧烈波动,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特大干旱必然会导致整个鄱阳湖地区的候鸟承载量下降。“当然,不用太担心。鸟类很聪明。当主湖出现食物短缺时,候鸟就会向周边地区扩散。”他补充道。

2022年实施的《江西省候鸟保护条例》明确了应对干旱造成的候鸟栖息地破坏和食物短缺的措施。055-79000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栖息地恢复重建、生态补水、人工饲养等措施,改善候鸟的生存环境。

通过生态补偿建设“候鸟食堂”是一种成熟的做法。如南昌高新区鲤鱼洲五星白鹤保护小区,今年1050亩人工湿地种植候鸟喜食的莲藕,核心区周边850亩未割水稻留作食补。此外,考虑到今年候鸟口粮短缺的严重性,采购了3万斤大米和3万斤玉米以备不时之需;政府连续第三年补偿种粮大户粮食损失,并预留1000多亩水稻作为候鸟的“候鸟食堂”。

“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可以减少候鸟扩散到农田引发的人鸟冲突,但也需要防范潜在的风险。”根据李延阔的观察,一些过度聚集的迹象

针对今年的特大干旱,李Eon Kuo特别提醒,“鄱阳湖越冬候鸟面临的挑战可能不仅限于今年冬天,干旱挥之不去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明年甚至更长时间。”一方面,干旱导致候鸟食物减少,而冬季恰恰是候鸟储存能量的季节。如果候鸟今年冬天“饿死”,明年飞回北方后繁殖可能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极端干旱导致鄱阳湖沉水植物种群崩溃,发育不良甚至枯死的冬芽无法在即将到来的春天长出新草,可能导致即将到来的冬天候鸟食物减少。

“鄱阳湖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湖水、候鸟、沉水植物、底栖生物、湿地植被等。都是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延阔介绍,为了进一步了解鄱阳湖水位变化与包括候鸟在内的诸多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今年他联合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在马营湖建立了多学科监测站,开展相关研究。

红外相机拍摄的豆雁和白鹅。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马营湖,位于鄱阳湖最北端,是候鸟从北方飞到鄱阳湖越冬的第一站,也是越冬候鸟在北方聚集的重要驿站。10月中旬,在敲定监测方案并安装红外摄像头、水文监测和气象监测设备后,马营湖监测站已投入使用。

“未来,通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监测数据的不断积累,我们必将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科学的保护。”李延阔说。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