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唐玄奘西行图是谁画的呢??

优艾设计网 https://www.uibq.com 2023-03-31 19:28 出处:网络 作者:PS自学
请问唐玄奘西行图是谁画的呢优艾设计网_设计圈?凉橙107 2022-03-23 15:54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
请问唐玄奘西行图是谁画的呢优艾设计网_设计圈
凉橙107 2022-03-23 15:54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玄奘的家族位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上有三个哥哥。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了。

少时因为家境困难,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在那里待了五年,当时还是隋朝时期。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20)就熟习《法华》、《维摩》。十三岁时(622)洛阳度僧,破格入选。其后听景法师讲《涅盘》,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佩。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优艾设计网_设计百科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聚。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玄奘再到长安,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盘》,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受到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但是玄奘觉得多年来在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得着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这一见解大概是受了当时来华的波颇蜜多罗的启发而生),于是决心往印度求法。

618年隋朝灭亡,玄奘和他的兄长逃至长安(当时已经是唐朝首都),之后再往南至四川成都。在这里他们兄弟二人花了约二到三年的时间继续深研佛经。

622年玄奘29岁那年剃度出家。之后他离开他的兄长然后回到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

玄奘自出家以还,便曾经计划往天竺学习佛法,但多次都未成事。公元627年,唐玄奘终于由长安出发只身前往天竺,沿著西域过帕米尔高原前往,历经艰难险阻后到达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过许多有名的僧人,他停留过的寺宇包括当时有名的佛教学习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主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佛经。及后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在一次佛学讲座中名扬全天竺,被当地僧人尊称为“大乘天”。

玄奘的一座雕刻, 在西安大雁塔643年,他启程回国,并将当地的约657部佛经带回中土。646年回到长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热情接待。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慈恩寺塔 (故称),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1962年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故大雁塔成为了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纪念建筑物。 回到中土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长安设立了国立翻译院,参与的学生与人员来自亚洲东部各地。他花了十多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这一部份。这些佛经之后再传往韩国和日本。

玄奘因著自己的见解以及翻译与注解经文的努力而创始了法相宗。虽然这一宗派没有持续很久,但是他的许多学说却深深的影响了其他较为成功的宗派。

由玄奘法师口述而成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因为印度历史纪录的缺乏,这本珍贵的游记也是研究印度历史不可缺少的文献 。


qkoufu7541 优艾设计网_PS百科 2022-03-23 15:54

今天我们结束了第五单元一课《唐玄奘西行取经》,学完后,我深为振憾.

故事的主人公大家都熟悉,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可能这脍炙人口的“白龙马,足钤儿蹄,跟着唐三奘,还有三徒弟……”大家都没有忘记,可那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却是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唐朝玄奘和尚去西天取经之事.在公元629年,三藏出发去天竺学习佛经,一路上所发生的故事让我感到心惊胆战:1,在他出了玉门关往关外的堡垒走,夜晚靠近堡垒取水时,突然冷箭射来,差点儿中他膝盖.看到这里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仿佛当时就在他身边,能感受到那射来的箭的恐怖,真想上前一把推开他,让他别受伤!2、他经过第四堡取水与食物后,往沙漠走,本想去野马泉取水,却迷了路,还洒了水.玄奘就这样陷身于沙漠.读到这里我可真替他担心,在茫茫无边际而且酷暑难忍的全是黄沙的大漠中,哪儿来的水和食物啊!这不等于白白地把人和马推上绝境吗.但我又从那个“终于”体会到了玄奘的意志力的坚强,他在陷入困境后,竟然还坚持了四夜五天的时间才支撑不住昏倒了,以现的生存法则来说,三天不进食就会死亡,可玄奘却坚持了那么多天,他真了不起.历经了那么多的磨难,最后靠着顽强意志力和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终于取到了真经.

俗语:“有志者,事竟成!”玄奘就是一个典型的楷模!

很抱歉,回答者上传的附件已失效


衬人心酸 2022-03-23 15:56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百科 长安(今陕西西安)——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逯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136****9068 2022-03-23 16:02

玄奘13岁出家。贞观三年(629),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4年至印度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研习《瑜伽师地论》等佛经。十九年携大、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后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组成译经场,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世称“新译”。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和弟子窥基等人创立唯识宗。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等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另译有《大般若经》。著有《优艾设计网_设计LOGO会宗论》、《破恶见论》,和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录的长达12卷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小说《西游记》都源自他的故事。 西行求法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0岁随哥哥进入佛门,13岁剃度出家,21岁受具足戒。前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十余万里。唐玄奘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并结为兄弟。后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经书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玄奘回国译经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_WeCh****261141 2022-03-23 16:03

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经秦凉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过今之新疆省北路,经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进入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迤逦南行,至摩揭陀国。时为贞观五年,师三十岁,遂留学那烂陀寺,入戒贤论师门下,习瑜伽师地论等,又学显扬、婆沙、俱舍、顺正理、对法、因明、声明、集量、中、百等论,钻研诸部,凡经五年。其后,遍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寻求梵本。游学十二年,还那烂陀寺,依戒贤之命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时有师子光讲中、百二论,驳师之说,师乃会和中观、瑜伽二宗作‘会宗论’三千颂破斥之;后又制‘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破斥乌荼国小乘论师之‘破大乘论’,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闻名,竞相礼谒。 时优艾设计网_PS问答,师四十一岁,意欲东返。戒日王于曲女城为师作大法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辩论大会。师受请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于会场门外,经十八日,竟无人发论难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国王并于会后归依为弟子。会毕,师决意辞归,戒日王坚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国王于首都钵罗那迦城,开七十五日之无遮(布施)大会,为师隆重饯行。贞观十七年,师正式辞王东归。经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阗、楼兰而回国,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还抵长安,帝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盛大欢迎。


corsica27 2022-03-23 16:06

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最终目的地是印度那优艾设计网_PS交流烂陀寺。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六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玄奘边学边行,始进入中印度。

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等十多个国家,始至那烂陀寺留学,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