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大家看看上师说得怎么样?(转载)??

优艾设计网 https://www.uibq.com 2023-03-06 18:34 出处:网络 作者:在线设计
如果心愿没有达成问:当一个虔诚的信徒殷殷许下的心愿没有达成,可能会对佛法生起失望和退心,怎样来说服他们坚定对佛法的信心呢?答:闭上眼睛许个愿,然后希望再次睁开眼时,梦想就成真了,孩子们会这么想;而如果
如果心愿没有达成
问:当一个虔诚的信徒殷殷许下的心愿没有达成,可能会对佛法生起失望和退心,怎样来说服他们坚定对佛法的信心呢?
答:闭上眼睛许个愿,然后希望再次睁开眼时,梦想就成真了,孩子们会这么想;而如果一个成年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愿望都必须实现,并且要无条件,马上,实现,否则就觉得自己被亏待了,这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生活中哪能总是称心如意,求而不得是常态。学佛,首先要认识这一点。
佛法为什么可贵?不仅是因为它能帮助你实现愿望,更是因为当你的愿望落空时,它能引导你放下失望、恐惧和执着,教你透过不圆满、不稳定的流转的现象,感受到喜悦清净。
愿望的达成,就像所有的现象的生起,需要因缘具足。甚至连孩子都知道,许愿之后,自己要努力做个好孩子,愿望才可能实现。
我们需要以自己行持善法的功德回向,以此作为达成心愿的缘起。比如,我发愿磕一万大头,以此功德回向,希望某人的病痊愈。那么,我的发愿和实际磕一万大头的行为,是缘起,是助缘,会有助于病人的痊愈,但真正是否痊愈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医药治疗、护理、病人自身的心态、身体状况等。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只是像说“芝麻开门”一样在佛前说“让某人的病好起来吧”,希望他应声就好,是不现实的。那扇“芝麻门”只在童话故事中打开。
愿望的达成,除了现在的努力外,还要有往昔的因缘。以前,有一位住山的修行人非常贫穷,一无所有,于是他开始观修单坚护法神,结果真的修成了,他能像跟普通人交谈一样同护法神交谈,但他仍然很穷。单坚护法神对他说:“因为你往昔没有种下多少布施的因,现在就很难有受用丰足的果报,我也没办法。”一天,他在乞丐的行列中得到一碗稀粥,回来后单坚护法神问他:“今天我给你悉地(祈祷的成果)了,你知道吗?”“我只得到了一碗稀粥,不仅是我,所有的乞丐都得到了,不知您所赐的悉地是什么?”“盛粥时,你的碗底落了一大块油脂便是我赐给你的悉地。”如果自己没有通过布施积累福报,就算是修财神法也不能遣除贫穷。佛门有求必应,而你需要有足够的福德才能感受到加持。
祈祷、发愿······这些都是在创造缘起,是在种下新的因的同时,创造积极的条件去引发往昔的因,使之结出积极的果。佛法不是魔术。
如果你能放下傲慢和猜疑,放下跟佛菩萨做交易的心态,以及这样那样的小算盘、小心思,真正心悦诚服地祈祷三宝,这份诚敬信心的福德一定有助于你心愿的达成。





无限的未知
问:不起疑,我认为不足信。疑了,然后求证,体证了,然后才能信。但是佛家又讲,不起信,不能得证。疑和信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答:关于疑与信的关系,以自然科学为例,现代人应该都相信科学,从小就接受科学教育,但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你心里不可避免地会提出很多疑问。有疑问不说明你认为科学不可信,信科学也不代表你对科学所有门类的知识完全通达,没有丝毫不理解之处,或者你对自然界种种现象不再有疑惑。提出疑问并努力寻找到答案,是学习中重要的一环,这一求索的过程会增强你对科学的信仰,而对科学的信仰也会激励你不断去提问、求证和发现。在这里,疑与信不但不构成矛盾,反而是互为促进的。当然,前提条件是你相信科学,如果你根本就排斥科学,认为科学是骗人的把戏,你就不会去学科学,更不会为了获得知识而提出疑问,你可能只会出于成见提出质疑批评,不为澄清问题,只为证明自己的封闭和排斥是对的。
对佛法的信和疑,与此类似。信,首先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愿意放下成见,换个角度看问题,才能有新的见识和理解。佛教说,唯信能入。其实不仅信佛如此,学什么都是这样。不揭开杯盖或者杯子是满的,都不装不进水去。抱着开放和接受的心态,才能学到东西。
你相信佛陀的法教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并不等于你立即就能理解并见到这个真相,你需要通过反复地闻思、提问、辨析、验证去启发自性智慧,使之流露显发出来。
问:佛教里的天人住在天上,以前古人没有条件上天,而现在有了宇宙飞船能够飞离地球了,为何没有发现佛经里面记载的所谓神仙天人呢?
答:据说人类目前可以看到的物质不到宇宙总物质量的百分之十,而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物质含量是人类还没有认识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我并不是说天界是某种暗物质、暗能量,我只是想说,有了宇宙飞船以后的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了解仍然是很有限的,所以要保持谦卑以及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而不必急于用有限的已知去否定无限的未知。





生病了
问:很多气功大师用所谓的特异功能给人治病,简单地摸一下就治好了,请问这是真的吗?这和请高僧大德或者藏地的活佛加持一下道理是一样的吗?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就能治病的话,医院岂不是成了摆设了?
答:大体上,罹患疾病有三种原因:一是外感,外受风、寒、暑、湿之患;二是内伤,用心过度或沉湎于酒、色、财、气;三是宿业,往昔的恶业、因缘现前。
有的病是一种原因引起的,有的是两种或三种原因共同引发,医治的方法根据病因而定。如果是宿业现前,则发菩提心,念佛超度,可以化解;如果是内伤,则要调整心态,断恶行善,同时配合医药治疗;如果是外感,则注意起居饮食合理有度,断恶行善,兼用医药。
佛法并没有教人生病了不去医院,佛法建议的是大家在医药治疗的同时,端正心态,调整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两相配合,病才容易痊愈。
至于气功治病,我不懂,无法告诉你其中的虚实真假。
若是亲近真正的高僧大德,的确能得到殊胜的加持。圣者的悲心愿力、功德妙用是不可思议的。





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
问:现代儿童教育是鼓励竞争攀比,鼓励自我表扬和凡事争第一,不然就是弱者、失败者,长大了也没出息,而佛教却恰恰相反,鼓励人低调,吃亏了也不去争论,处处让着别人,凡事与世无争,那么请问这样孩子长大了之后又该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
答:鼓励竞争攀比、以输赢来衡量人生价值只是部分社会、部分人的做法,远不能代表现代儿童教育的全貌。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其顺应天性地快乐成长仍然是主流。我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够开阔眼界,看到这一点。
父母们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观和对教育的态度。你自己把人生看作一场竞争,时常处于紧张、对抗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当中,这种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到底给你自己带来了多少快乐?又让你真正有多成功呢?如果自己并没有因汲汲于得失胜负而获得更多的幸福,凭什么相信让孩子这样做就能幸福?
讲到教育,其实现在部分孩子缺少的是最基本的教养,像诚实、关爱、有礼貌、举止得体等等。没有这些做基石,仅仅强调技能、知识、功利心,孩子长大后有可能成为一个只知道生存而无力感受幸福的人,既没有多少能力让自己快乐,也没有什么意识让别人快乐,就算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不知道怎样过上真正有品质的生活。
说到底,父母不都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安稳快乐的人生么?而安稳、快乐更主要是来自一颗坚韧、乐观、包容的心。你们有没有教过孩子要坚强、包容,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心怀希望和友善呢?
家教和父母的身教是儿童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有多少父母想到要为孩子做榜样,并为此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有的父母自己没什么自制力,简单粗暴、懦弱懒惰,也不爱学习,却要求孩子成为跟他们完全相反的人,这也太难为孩子们了。
你也许会说:不是父母要孩子去比去争,是社会环境所迫。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份苦乐去经历,一段人生去感悟,是好是坏、是悲伤是幸福,都是自己的,没有必要跟别人去比较,根本也没有什么可比性。
就算退一步说,处在竞争攀比的大环境中身不由己,你也要搞清楚:争强好胜、自我表现欲,凡事不压过别人心里就不舒服,喜欢给自己和别人贴上赢家、输家的标签,这都是竞争心的表现,却不代表你就有竞争的实力。长远地说,一个人要在世间立足,靠的是学识、修养、才干;要得人敬服,靠的是道德、人品。这些不是耍小聪明或一味地争强好胜就能有,也不会因为待人宽容、处事低调就减少。
我总认为对小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他快乐的能力,这样他以后不管走到哪儿,不管遇到什么,都知道怎样自得其乐。要快乐,就得学会宽容,会说:没什么大不了。能容纳别人的不好,也能容纳自己的失败,容纳生活的挫折和苦涩,这样的一个人是懂得与己、与人、与世界愉快相处的。





发心清净能减少伤害
问:遇到乞丐,想布施又怕被骗,该怎么办?
答:面对乞丐,不要急于表达厌恶或不信任。生活若真的优裕,没人愿意低三下四出来乞讨。就算是骗人,能想出用这种法子骗人,还不是因为穷?我并不认为贫穷就能做造恶的借口,但是它能给我们一个宽容的理由。
一般人布施乞丐,多用的是零钱,纵使被骗被利用吧,又能损失到哪儿去?再说人生何处不受骗,何必要跟一个笑脸相向比你弱势的人计较。当我们在伸过来的空手中放下钱物,我们所做的不是布施就是供养,无论哪一种,都是自他安乐之因。
问:现在有些人利用人们的善心,拐卖儿童进行乞讨,从中获利,布施乞丐岂不是在纵容犯罪吗?
答:我们做事是好是坏主要看发心,否则能做的事情真不多。布施乞丐就是在纵容犯罪,按照这个逻辑来说,大家平时吃饭、消费不就是在纵容造假吗?因为大家如果都不吃穿用度买东西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人挖空心思去制造毒大米、地沟油、假币之类从中牟利。
你不能要求大家都不去买米买油,以让那些造假者没有骗人的机会。很显然,这没有道理。吃饭是正当的,就像乐善好施一样,没错,有些人迫于穷困出来乞讨,也没错,错的是造假造恶的人,真正应该阻止和指责的是这些人。
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的情况下,很多事情我们要根据个人有限的知识和信息去做判断,的确很难,但是善行还是要继续。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一切的不善,而内心清净则能减少伤害。





进与退
问:世间一日少不了竞争,佛法让我们宽容忍让,可是退可能伤害我们身边亲人的期待,进可能伤害别的竞争者的成功心,该如何抉择?
答:不管你学不学佛,都要讲基本的做人原则,守住了这些原则,再谈进退,再谈学佛。
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就是凭良心做事,不伤天害理,不损人利己。这个不复杂,也没有什么可商量的。若做到了,你尽可以在世间履行自己的本分,该怎样工作就怎样工作,凭正当进取、诚实劳动获得尊重、认可,以及财富、受用。佛法也没有禁止这个。佛法不要求所有人一沾上学佛的边,就必须放弃正在过的生活。
多数人学佛,重要的第一课是学习如何在世间的困惑乃至险恶中,懂善恶,知取舍,不失基本的人格操守。然而,一些学佛的人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人格修炼抛到一边,一开始就给自己提出太高的出世的要求,可是修养没有到那个境界,“无欲则刚”是强求不来的,结果是放又放不下,拿又拿不起来,自己弄得很为难。
佛法教我们宽容忍让,这是需要一点一滴耐心修养的。有了足够的阅历和修养之后,很多东西你自然能看淡,得一少一,并不会有太大不同,所以你不争。不是为了讨好什么人,也不怕得罪什么人,因为你知道成功、竞争者的成就感、家人的功利心,这些都是无常的,你苦心成全也不能让他们幸福。
家人的期望固然不能不考虑,但是人生优艾设计网_设计百科宝贵而短暂,怎么活,为什么活,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对于真正爱你的人,你的平安快乐才是他们最大的期望。如果为了迎合家人而去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你自己很辛苦,他们也不会快乐,因为你不快乐。想一想,这不是很遗憾吗?家人的期望并没有完全满足,而你的人生却在辛劳和不快乐中过去了。这样地过一生,值得吗?





所以有人天乘
问:可以说,正是人类的一个又一个欲望推动整个世界进步发展,如果一切欲望都停止、息灭,世界会变成怎样?
答:人类的欲望在推动世界发展的同时,也制造着一个又一个问题,所以佛教中人天乘的教法强调的是断恶行善,如果你的目标不是解脱轮回,而是希望在人道或天道生活得更好,就应该通过对治恶念恶行来停止给世界制造问题,同时通过善的欲望、积极的行为去推动世界的进步。





龙树菩萨的比喻
问:佛法教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解脱,解脱是脱开世间的万般苦难、爱恨情仇、生离死别,那时我们剩下的是什么?我的意思是,当我们尝过了苦,才能体味甜;有了渴,才珍惜水;有了太阳的东升,才有西落;有失去的痛苦,是因为有拥有的欢乐。如果所有的负面的、不好的一切都消失了,那么我们能体会到什么?解脱的去处是什么样子的?
答:一个人得了皮肤病,瘙痒难耐,挠一挠便觉得很舒服。如果他的皮肤病彻底治好了,自然会更舒服。这是龙树菩萨曾经讲过的一个比喻,用来回答你的问题很适合。





美丽的事物
问:美丽的事物究竟是引导人们向善的,还是引动人们“占有”的恶念的?比如看到一座美丽的山时,人们常常想的不是我要保护它,而是我要如何使用它。如果美丽导致邪恶,为什么要创造美丽?

答:在有的地方,看到一座美丽的山,多数人会以欣赏、爱护的态度对待它。在另一些地方,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用它生财。一个地区对某种事物的主流态度,更多的是受到社会环境、价值导向、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美丑的观念是外境与人的取受、意识等共同作用产生的,事物自身并没有美或丑的固有性质,否则“美”的事物在所有人看来都应该是美的,实际上只有习气相近的人美丑观会大致相同。既然没有离开人的意识活动而独立固有存在的事物的“美”,也就说不上美的事物到底是引人向善还是向恶。

向善向恶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烦恼轻重的程度。比如,有人觉得是他人的美让自己生起贪执,因贪执而痛苦,其实他眼中的那个漂亮人儿在别人看来或许一无是处。你说是因为对方的美好让他痛苦,还是他自己的烦恼在制造痛苦?

另一方面,有着共同的美丑观的人,有的见到美会想着欣赏和保护,有的则想占有和破坏,同样是见到美,态度却很不一样。所以造不造恶业,烦恼说了算,不全是美不美引起的。

你总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变成丑八怪,整个世界一派枯朽荒芜,你才不起贪心、不动坏念头吧。若降伏了自己的烦恼,在哪里都能自在、良善。





拥有一切又如何
问:佛祖成佛之前历经荣华富贵、爱恨情仇,才看破一切,放下一切。可世间凡人哪有机会拥有这么多经历,没有才生起博取的念头,博而不得,徒添烦恼。为何不干脆让众生心愿一瞬都了,不是更多人会有拿起、放下、看破的机缘?

答: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

拥有不是放下的前提,同样是拥有的不多,有人能安贫乐道,有人连一根针也放不下;放下也不是拥有的比如结果,一些人有了能放下,一些人有了更放不下。

佛陀的示现告诉我们,即使拥有世人追求的一切,也并不能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

问:为什么很多人做得到“得到”,却做不到“放下”,“放下”为什么那么难?

答:“得到”主要靠的是福报,“放下”需要的是智慧。福报易得,智慧难求。进一步说,智慧需要更大的福报,而多数人的福报不够。

问:人自私的根源如果来自没有生存的安全感的话,那么为什么生活越安全的人,越没有生活的安全感?

答:不安全感主要是源于对无常的抗拒和对自我的执着。如果没有对无常和无我的认识,生活越富足,拥有得越多,想留住、怕失去的也就越多,因此就越没有安全感。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