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杏花春雨江南是谁画的啊??

优艾设计网 https://www.uibq.com 2022-12-17 09:07 出处:网络 作者:PS入门教程
请问杏优艾设计网_设计模板花春雨江南是谁画的啊?在线等。。马杰 2021-04-14 16:52
请问杏优艾设计网_设计模板花春雨江南是谁画的啊?在线等。。
马杰 2021-04-14 16:52

小题1:对比 岁月蹉跎(或人生易老)的忧伤 爱花

小题2:此句由三个名词构成,运优艾设计网_设计圈用列锦(或意象叠加)的表现手法。(2分)以一幅吾花似锦、春雨迷蒙的江南水乡美景,来安慰思乡苦闷的心灵,(2分)言简意赅,内涵丰富。(1分)(答诗中有画,景中融情,情景交融或由近及远,由实而虚,意境悠长,韵味无穷并作分析,亦可。)

小题1:


许子豪 2021-04-14 16:53

从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就一直在动荡之中生活着,她饱受外国列强的欺凌,她的不屈的子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奋争的权力,用他们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在改变中国的命运。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清,也开始向新的民:主与自由的社会迈进。但本世纪以来的中国还是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爆发,"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被高高举起,传统的制度,尤其是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百年来的中国人第一次把外来的侵略者赶出了家门,随后的解放战争又使最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安定和平的局面不断地受到各种各样的运动的侵扰,但是,我们毕竟走过了20世纪,站立在了新时代的面前。  

西方文化的传入,是近现代中国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要不要接受西方艺术,怎么样接受西方艺术,怎么样保持本土艺术的面貌,成了本世纪中国画家思考的最多的问题。

■ 清末民初的绘画

几乎可以用"萧条"两个字来概括清末民初中国画坛的景象,大部分的著名画家在辛亥革命前已经去世了,只有吴昌硕为代表的海派画家和后起者以及岭南派的"二高一陈"的出现,才使得中国画坛有了生气。身居北京的画家大多恪守着"四王"的衣钵,没有大的突破。接受了新思想和革命洗礼的艺术家,开始仿照西方的模式开办新学校,倡导"美术革命",对古代绘画重新加以评定,贯穿本世纪的关于创新与保守的争论就此开始。

吴昌硕的传派:由于吴昌硕的在清末画坛声望的影响,以及他本人融入金石风味的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成就,使得一批后起的年轻画家追随了他的脚步,比如王震、陈师曾、赵云壑、王个簃等,此外,齐白石和潘天寿也受到了他的画法的影响。

传统阵营的画家:在革新派的国画家进行艰苦探索的同时,在各地都有一些有传统主义倾向的画家的起来反对他们的做法,在几个大城市,还成立了社团,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创作来维护传统国画的观念,并参与到与革新画家的论战中去。这其中,最著名的有北京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广州的国画研究会等。

岭南三杰:20世纪初,伴随着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广东出现了以革新传统绘画为己任的"岭南派",代表人物是号称"岭南三杰"的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

中国画研究会及在京的画家     

  1918年,为了回应主张改革的新派画家,北京的著名画家金城、周肇祥、陈师曾等,在总统徐世昌的支持下,组织了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为目标的"中国画研究会"。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画研究、观摩、教学活动。  

◆金城(1878-1926),又名金绍城,字巩伯,一字拱北,号北楼,一号藕湖,浙江湖州人。曾留学英国。自修之余,自学绘画。光绪末年起,在上海、北京等地任职,宣统时曾被派赴美国考察监狱,并留心海外美术。辛亥革命后,任职内务部、众议院、国务院等。工花卉、人物,尤精于山水,所作山水笔墨清秀,严谨有致。传世作品很多,多为摹古之作,少又新意。

  1926年,金城的去世使得研究会分成了两个组织:一个是以金城的儿子金开藩为首的湖社,另一个是以周肇祥为首的中国画学研究会。两个画会各出版一个刊物:《湖社月刊》和《艺林月刊》。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后,就开始培养青年,1949年以后尚健在的一批老国画家,多是在中国画学研究会学画并参加画会活动的。如刘子久、王雪涛、刘凌沧、赵梦朱、徐燕荪、吴镜汀、马晋、陈少梅、惠孝同、陈缘督、于非闇、黄均、王叔晖等。  

◆林纾(1852-1924),初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福州人。光绪举人,任教于京师大学堂,工诗文,以意译外国小说闻名。早年擅花鸟,晚年居北京后致力于山水画,多工细渴笔,近似戴熙。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理安山色图》等。

萧俊贤(1865-1949),字厔泉,初名稚泉,号铁夫,又号天和逸人,湖南衡阳人。工山水,致力于摹古,主张"先师古人,后师造化"。笔墨谨严,雄浑苍厚,人称"萧派",曾被李瑞清聘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国画教习,为学校有国画科之首创。吕凤子、姜丹书等皆出于其门下。代表作品有《山居图》轴等。

◆王云(1887-1938),字梦白,号乡道人,江西丰城人。善花鸟鱼虫,尤精于画像,初受任伯年影响,后得吴昌硕、陈师曾指导,远师徐渭、华喦,动物画成就突出。

国画研究会

1923年,14位画家在广州成立了"癸亥合作社",1925年又扩大为"国画研究会",连续出版《国画特刊》,并举办展览,以维护艺术的民族性等理由批评岭南派的观点和作品。其中的核心人物是黄君璧。

◆黄君璧(1898-1991),本名韫之,别名允瑄,以号行,广州人。曾师从李瑶屏学画,1922年入楚庭美术院研习西画。1923年,与黄般若等组织癸亥合作画社(后改为国画研究会)。后历任广州市立美专、广东省立女师、江村师范、中央大学、国立艺专等校教师、教授等。并曾被聘为南京中山文化馆研究员。1949年赴台,任台湾师大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此后,多次赴日、欧美及东南亚等地考察、访问及举办展览,在台湾画坛影响很大。工山水,早年师渐江,中年宗夏圭法,曾临摹古代名画数百,所画山水,笔墨氤氲、气势雄壮,偶作工笔仕女及花鸟,清新秀逸。代表作品有:《老树隐水湾》、《风正一帆悬》等。

其他画家及其作品

◆陆恢(1851-1920),原名灰奎,字廉夫,号狷叟,一字狷盦,自号坡佛盦主人,江苏吴江人,寄寓吴县。工书画,受业于陶诒孙、刘德六等,有出蓝之誉。曾入吴大澄幕府,遍游各地,画艺精进。山水师娄东派,花卉则取法恽寿平。代表作品有藏于南京博物院的《花卉图》通景屏十六幅等。

黄山寿(1855-1919),原名曜,字旭初,别字旭道人,晚号旭迟老人,又号丽生,江苏常州人。官直隶同知。山水、花卉、人物皆能,尤长于墨龙。人物仕女多用工笔重彩,有改琦逸韵;山水则多以青绿法为之,颇见功力;双钩花鸟,亦工致而不刻板。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秋山飞瀑图》轴等。

◆倪田(1855-1919),初名宝田,字墨耕,号默道人、壁月盦主,江苏江都人,侨居上海。师从王素,工人物仕女及马、走兽等,后参以任伯年法作设色花卉。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写吴昌硕六十六岁肖像》轴等。

◆程璋(1868-1938),字德璋,号瑶笙,原籍安徽新安,移居江苏泰兴,后居上海。曾为典当学徒,后从汤润之学画。早年工没骨法花卉,中年后参用西法,尤长于写生,形象逼真,色彩秾丽。曾执教于清华大学等校。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乡景图》轴等。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阳人。光绪进士,精于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之学。久居北京莲花寺,因别署莲花庵主。与陈师曾友善,工书法,偶以书法作画,古拙有奇趣。代表作品有《重九登高图》扇面等。

吴昌硕的传派   

由于吴昌硕的在清末画坛声望的影响,以及他本人融入金石风味的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成就,使得一批后起的年轻画家追随了他的脚步,比如王震、陈师曾、赵云壑、王个簃等,此外,齐白石和潘天寿也受到了他的画法的影响。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梅花馆主,别署白龙山人,法名觉器,浙江吴兴人,生于上海。少年时曾于画店学徒,后拜任伯年弟子徐小仑为师,并受到任伯年的指点。后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成为清末上海三大买办之一。并曾任中国佛教会会长及上海商会主席。1911年开始师从吴昌硕,画风由清俊转为浑厚。工人物、佛像、花鸟、山水及书法,曾为吴昌硕和康有为等画像,多画古代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及四君子题材等。

◆陈师曾(1876-1923),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染仓室等,江西修水人。祖父陈宝箴为清末湖南巡抚,是著名的维新派成员。父亲陈三立是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弟陈寅恪是著名历史学家。少承家学,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先后在南通、长沙、北京等地任职和任教。曾向吴昌硕学画及篆刻,并远师沈周、石涛、龚贤等。工山水、花卉及人物,长于写意,笔力雄健,着色吸收西画之法而不露痕迹。并曾撰文对文人画的价值进行阐释,颇有见地。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即受其启发所致。可惜早逝,未能发挥更大作用。

■ 民国中后期的画家

1927年,由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与封建军阀的争战基本结束,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同一年,吴昌硕在上海去世,齐白石则在北京完成了他的"衰年变法",中国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齐白石和北京的画家群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濒生,以号行,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家本贫农,12岁其学木工,以此闻名。27岁时学书画,习诗文,刻印章。中年时多次出游南北,57岁后定居北京。常与陈师曾切磋画艺。推崇徐渭、八大、石涛、李鱓及吴昌硕诸家。60岁后,"衰年变法",画风大变,自成一家。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写意、工笔兼善,尤以画花鸟虾蟹闻名。其大写意花鸟,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神态活泼,色彩鲜明强烈,并善于把工细草虫与写意花卉结合;山水、人物皆执笔涂抹,不入常格。作画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书法及篆刻成就亦很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主席团成员、中国美协主席等职,并于1956年获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传世画迹很多,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都藏有其画作,影响极大。代表作品有:藏于中国美术馆的《虾》、藏于荣宝斋的《荷蛙》、《贝叶工虫》、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雨后》等。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有《齐白石全集》。

在30、40年代的北京,还生活着许多画家,著名的有陈半丁、萧谦中、溥心畲、于非闇、胡佩衡、秦仲文、徐燕荪等。其中以溥心畲成就最大。

◆溥心畲(1887-1963),名儒,以字行,号西山逸士,辽宁人,满族,清宗室,恭亲王后裔。自幼好学,通经史,毕业于北京法政大学。辛亥革命后隐居北京西山戒檀寺,前后十年,后迁居颐和园。以山水画闻名于世,与张大千合称"南张北溥"。其山水画兼有南派山水的秀丽含蓄和北派山水的力量和气势。1949年移居台湾,曾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晚年对台湾画家有很大影响。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溪舟访友图》轴、《秋山楼阁图》轴等。

◆陈半丁(1877-1970),名年,以字行,一作半痴,又字静山,浙江绍兴人,居北京。曾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等职。工山水、人物、花卉,以花卉见长。初得任伯年、吴昌硕之法,后吸收明清诸家法,有秀润苍古之趣。代表作品有《牡丹》、《菊花》等。 

◆萧谦中(1883-1944),名□,以字行,号大龙山樵,一作龙樵,安徽怀宁人。为姜筠弟子。山水似其师,并多为其代笔。后学石涛、龚贤,笔力苍劲,气势雄浑。曾任北京美专教授,代表作品有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山水横幅》等。

◆于非闇(1887-1959),原名照,以字行,又号闲人,山东蓬莱人,生于北京。清末贡生。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画院副院长。擅书画篆刻,书宗瘦金体,画初学写意花鸟和山水,46岁后开始趋向工笔花鸟,从陈洪绶入手,上溯唐宋诸家法,所画花鸟,富丽绚烂,对现代工笔花鸟有较大影响。代表作品有《双钩水仙图》轴等。

◆胡佩衡(1892-1965),原名衡,又名锡铨,以字行,号冷庵,河北涿县人。工山水,取法四王并上溯元四家等,风格苍茫深秀,亦重视写生,富于生活气息。曾任北京画院画师。传世作品有《漓江春雨》等。

◆秦仲文(1896-1974),原名裕,号柳湖,以字行,河北遵化人,寓居北京。从《芥子园画传》入手学画,后入中国画法研究会和中国画学研究会,得贺履之、陈师曾等指教。历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京华美院、北平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画院画师。工于山水,宗法"四王",雄浑苍秀。代表作品有《乌江天险图》轴等。

黄宾虹和江南画家群

  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画坛(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自20年代以后,逐渐改变了清末民初一味地秉承"四王、吴、恽"的局面,画家们一方面将目光投向宋、元时代,另一方面也开始从写生中寻找自己的出路。清初的四僧、扬州画派、金石书画家和海派都成为这一个时期画家们所师承的重点。组织画会、创办刊物、举办展览都是他们的活动形式,一时间显得十分活跃。上海由于是当时中国的头号通商口岸和对外文化窗口,各种画家都在这里云集,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南京和杭州则分别有著名的国立中央大学和杭州艺专,由于教学的需要,加上两地固有的文化传统,也吸引了一大批各种面目的艺术家在两地生活。在这种百花争艳的气氛中,一批杰出画家脱颖而出,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黄宾虹(1864-1955),名质,字朴存,亦作朴丞,号村岑,别署予向、虹庐,中年更号宾虹,以号行。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居杭州。早年参加反清革命。后相继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参与创办和参加多个艺术团体,并主持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美术部编审工作多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美协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等职。以水墨山水画闻名于世。60岁前学古人,60岁到70岁游历名山大川,70岁后自创面目,大器晚成。早年多受渐江、查士标、恽向等的影响,疏朗淡雅,被称作"白宾虹";晚年则喜浓重的北宋山水,以积墨法求"浑厚华滋"。在近代画家中以重视笔墨著称。创"五笔七墨"之说。所作山水,元气淋漓、笔墨飞动、意境深邃。亦偶作花鸟。卒后,所藏金石书画及遗作俱捐献国家,存于浙江省博物馆。亦擅美术史论,曾编纂《古画微》等,影响很大。代表作品有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的《拟何绍基意》轴等。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小名季,又名季爰,曾入佛门,法号大千,又称大千居士,还俗后以号行,四川内江人。少年习画,青年时随兄张善孖赴日学画。回国后师从李瑞清及曾熙学习书画。卓绝有才气,遍临先贤作品,尤得益于四僧,得其精髓,所仿石涛作品,几欲乱真。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工笔、写意俱臻于妙境,30年代时与齐白石齐名,并称"南张北齐"。曾临摹敦煌壁画3年,画风大变,善用复笔重色,丰厚浓重。50年代后,长期居巴西,创泼墨、泼彩新法。1978年,移居台北。传世作品极多,在海内外影响极大,代表作品有藏于台北大风堂的《庐山全图》等。

与此同时,活跃在上海和南方地区的画家还有冯超然、吕凤子、贺天健、吴湖帆、刘海粟、丰子恺等。

◆吕凤子(1885-1959),名浚,以字行,号凤痴,别署凤先生,江苏丹阳人。早年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师事李瑞清、萧俊贤。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1939年创办正则艺专并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师范学院教授。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佛像、仕女,尤善写墨笔仕女。晚年喜作减笔佛像,造型奇古,生态动人。代表作品有《仕女》册页等。

◆贺天健(1891-1977),别署纫香居士,江苏无锡人,寓上海。曾主编《国画月刊》,历任南京美专、上海美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画院副院长等职。少孤贫,初学肖像画,后改习山水,师吴历、王翚法,兼习石涛、髡残等技法,远追宋元人笔意,并受新安派及浙派影响。重视写生,博取众长。画风雄奇阔达,用笔酣畅,善用水墨之法,亦擅青绿。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陈列于人民大会堂上海厅的《河清可俟图》巨幅等。

◆吴湖帆(1894-1968),名翼燕,字遹骏,更名万,字东庄,又名倩,号倩庵,别署丑簃,书画则署湖帆,江苏苏州人。吴大澄孙。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画院画师、上海美协副主席等职。工山水,从四王、董其昌入手,上溯宋元诸家,画风清隽明润。精于鉴赏,富收藏,弟子有王季迁、徐邦达等。传世作品有藏于荣宝斋的《松风雪海图》、《青岭横云图》等。

徐悲鸿及其传派

  20世纪初到欧洲留学的艺术青年大都选择了写实主义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回国以后,他们又多从事美术教育,开设了素描、透视等课程,力主将西方的写实传统融入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去,以改造在他们看来已经衰败不堪的中国画。这其中,出力最多,影响也最大的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画派。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少年有才,曾在乡村学校任教。后去上海,结识高奇峰。1914年入震旦大学习画,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赴法留学,师事达仰,后入巴黎国立美校。1927年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多次赴海外举办画展。抗战开始后投身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兼长油画、国画,作画主张"尽广大,致精微"。所作中国画,题材广泛,尤以画马闻名。于美术教育贡献尤大,桃李遍天下,影响极大。传世作品很多,中国画代表作有:《九方皋》、《愚公移山》、《漓江春雨》、《泰戈尔像》、《奔马》等。作品现多存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蒋兆和(1904-1986),四川泸州人。自幼喜画,16岁赴上海以画像和广告、服装设计为生,业余自修油画。结识徐悲鸿后,受其写实主义主张和改革中国画的思想影响,遂致力于以写实笔法描绘中国民间生活。1928年后,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上海美专、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北平艺专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顾问等职。长于水墨人物画,从写生来,早年多画民间疾苦,50年代后多画时事生活及历史人物肖像等,造型写实,笔法严谨,融西画写生之长于水墨之中。代表作有《流民图》卷、《给爷爷读报》等。

其他重要画家 

◆何香凝(1878-1972),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人。廖仲恺夫人。早年参加同盟会,为国民党元老。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副主席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多种职务。1908年入日本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画,师从田中赖章。早期作品日本风格浓厚,善山水、花卉,常画松、梅、菊,尤工狮、虎等。用笔圆浑细腻,设色古雅,意态生动。传世作品很多,但大多已流散。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虎》轴等。 

◆张善孖(1882-1940),名泽,以字行,号虎痴,四川内江人,张大千之兄。曾师从李瑞清。1917年东渡日本,回国后寓居上海,任上海美专教授,与黄宾虹等组织烂漫社。善画走兽、山水、花卉,尤以画虎著称。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品有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虎图》等。

◆余绍宋(1882-1949),字越园,别号樾园、粤采、觉庵、觉道人、映碧主人,寒柯等,浙江龙游人。书画承家传,善画木石松竹等,间作山水,喜用焦墨,笔法谨严。精于鉴赏,富收藏,代表作品有《层峦叠嶂图》轴等。

◆刘奎龄(1885-1967),字耀辰,号蝶隐,自署种墨草庐主人,天津人。少年自学绘画,多作写生,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后被天津《新心画报》聘为画师。1912年起以卖画为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美协副主席。善画动物及花鸟,长于工笔,取法郎世宁及院体画,画法精细入微,技法纯熟但不刻板,多从写生中来。代表作品有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双狗图》轴等。出版有《刘奎龄绘画全集》等。

◆郑午昌(1894-1952),名昶,以字行,号弱龛、丝鬓散人,浙江嵊县人。曾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杭州艺专、上海美专及新华艺专教授等。工山水,兼擅花果。山水近王蒙,用笔精微,设色妍丽优艾设计网_PS问答。并精于画学理论,著作很多,以《中国画学全史》最为著名。

◆钱瘦铁(1897-1967),名崖,一署厓,以字行,一字叔崖,别号数青峰馆主、天池龙泓斋主,江苏无锡人。早年在刻碑馆为徒,被郑文焯收为弟子,后参加海上题襟馆,为中国画会创办人之一。1923年赴日,任《书苑》杂志顾问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画院画师。工于书法篆刻,并善山水,宗法黄山派,并师法石涛,笔墨苍润,气势雄浑,画风朴拙而有生气。花卉则学沈周、徐渭,笔墨苍秀。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中国画院的《旭日东升图》轴等。

◆张石园(1898-1959),名玄,字克和,以号行,江苏武进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工书法,精鉴赏,并善山水,师法王翚,用笔浑厚凝练,老硬有力,墨色秀润清丽。传世作品有《杏花春雨江南图》轴等。

◆丁衍庸(1902-1978),字叔旦,号肖虎、丁虎,广东茂名人。1918年赴日留学,翌年入东京美校。1925年回国,任立达学园、神州女子学校教授,与蔡元培等创办中华艺术大学并任教务长及教育系主任。后于广州博物馆、广州美校、重庆艺专等就职,1946年任广东艺专校长。1949年移居香港,改名丁鸿,先后任教于德明书院、珠海、香江、诸圣堂等校。长于西画,宗法马蒂斯。兼善中国画,花鸟取法八大、徐渭及金农,亦工于山水及人物,画法别有情致。传世中国画有《花鸟》、《群仙祝寿》三连屏等。


刘希海 2021-04-14 16:56

这是元人虞集所写的一首《风入松》词。虞集在元仁宗至文宗之际,号称一代文宗,但所作无非颂扬元室的朝廷典册、官府碑铭。他也写了不少诗,与杨载、范梈、揭傒斯被誉为四大家,但当元代统治稳固时期,所作又多以题画、应酬为内容。倒是他的词,留下虽只有31首,却不乏清新可诵的佳篇。这首《风入松》即是。词中流露出厌倦官场生活、亟望归老田园的心情。虞集仕宦40年,位尊而爵显,颇得元代几个皇帝的信任。然而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权力,仅仅以一个文学侍从,充当皇帝的秘书、顾问而已。并且,作为汉族士大夫,屈膝仕元,内心亦不免违己交病。他的《挽文山丞相》诗,除了歌颂文天祥如效忠汉室的张良、诸葛亮,至于以身殉国之外,还慨叹“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就是惋惜南宋连半壁河山也保持不住,如今北土南疆已经完全沦入外族之手了。他还有《书晚宋诸名公题堕泪碑诗后》一诗,诗中写道:“岘首亭高故国诗,卧龙无复更驱驰。诸公尽向江南老,遗恨长题堕泪碑。”拳拳故国之思可谓溢于言表。所以他几度请求退职,直到70岁时才得以回到江西临川。他祖籍原在四川长寿,元世祖至元21年,当他13岁时,随从父亲虞汲侨居临川,临川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因而他的诗词中常常追忆“江南”。

这首词在写法上把身留朝廷、神往故乡的矛盾情状交错表现,见出思归之久、回归之难。首先以“倚清酣”的“红袖”与“不胜簪”的“华发”作对比,一开始就突出“画堂”的豪贵生活难以消除岁月蹉跎的凄寂之感。承“华发”的咏叹,再以“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二句加以点染。待诏禁苑,文人向以为位居清要,乐不思蜀,而词人却屡次在东风和煦时,入直途中驻马花间,流连瞻顾,不忍遽去。这里以爱花写伤春,以伤春写惜时,以惜时写思乡,盖春归人未归也。何以未归呢?那是由于朝事拘牵。“书诏”二句表明深受皇帝的重视,荣宠已极。上阕泛写过去,换头转入具写目前。“御沟冰泮水拖蓝,飞燕又呢喃”,与上阕“几回”二句遥相呼应,突出一个“又”字。即使位居清要,荣宠已极,而思乡怀归之情却与日俱增。现在御沟解冻,春波泛碧,飞燕又随春而至,自己倒是一直羁留不返。这使人想起白居易的两句词,“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又使人想起王安石的两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

虽然年年都不免“花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又以少总多,以实带虚,给读者留下运用自己生活体验、发挥自己审美想象的余地,与作者共同去完成一幅南国春艳图的艺术创造。仿佛是近里停骖”,但一个“又”字表明,这一次迎来春天,思乡怀归之情更切,仿佛飞燕都在呼唤自己。不过,飞燕虽随春而至,但就北国来说,仍是寒意袭人,所以屋宇都垂下“重重帘幕”,飞燕无法进入“画堂”,因此想使飞燕传递思乡怀归的消息,也无由得通。而“凭谁寄金字泥缄”一句,却从反面振起一笔,逼出下文:“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这一次是下定决心,非要回去不可了,回到那“杏花春雨江南”的故乡。作者《腊月偶题》诗的第二首说:“旧时燕子尾毵毵,重觅新巢冷未堪。为报道人归去也,杏花春雨在江南。”意思和这里所说的相同,不过平直写来罢了。

作者还有一首《听雨》诗:“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京国多年情态改,忽听春雨忆江南。”题旨与《风入松》词亦同,而将对馆阁生活的厌倦与对江南故乡的怀念,则映照得格外分明。 通观《风入松》全词,在艺术上毕竟没有什么特出之处,倒是煞尾的“杏花春雨江南”一句,如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三中所说具有“自然风韵”,为全词生色不少。短短六字,排列三样物色,把具体性与概括性统一起来,融合写实与写意,达到了诗中有画、景中有情的妙境。虞集对这句词似乎颇为得意,在《腊月偶题》诗中又写道:“杏花春雨在江南。”可是,因为牵于诗律而添一“在”字,却失去了原句空灵的气象、蕴藉的情致。原句在当时即为人传诵,陈旅《题虞先生词后》诗说:“先生归卧江南雨,谁为掀帘看杏花。”着“掀帘”二字,同样太实,显得境界狭小,笔力窘弱。还是原句六字,既突出了地区、季节、景物的典型特征,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又以少总多,以实带虚,给读者留下运用自己生活体验、发挥自己审美想象的余地,与作者共同去完成一幅南国春艳图的艺术创造。仿佛是近景、中景、远景的巧妙组合,杏花属即目所见,春雨在整个望中,江南则囊括了视线以外,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逐层推衍开去,意境深邃,韵味隽永。作为视觉形象,烂漫杏花又仿佛洋溢着扑鼻的芳馨,潇潇春雨又仿佛传送来随风洒落的音响,使浓酽如酒的春之气息,伴和着由杏花与春雨所引发的欢欣愉悦之情,充盈于辽阔江南的大地与上空。短短一句“杏花春雨江南”,熔铸客观景物的自然美与作者主观的美感为一体,给读者以心旷神怡的艺术享受。我们有的艺术家、诗人就径直用它作为影片、诗集的名称。

虞集善于摄取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事物来构制美的形象;这些事物本身有着典型特征,同时,它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平芜浅绿,柳眼微黄,不过透露些须春的消息,那犹是乍暖还寒时候。及至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则又临近了绿暗红稀,春光渐歇。能显示出春意方酣、春色正艳的就该数繁花满枝的红杏。清人洪亮吉说:“余于四时最喜二月,以春事方半,百草怒生,万花方蕊,物物具发生气象故也。”“因喜二月,于是植物亦最喜杏。”(《北江诗话》)正由于杏花时节“物物具发生气象”,所以古人曾把杏花同春耕播种联系起来,“杏花盛,可播白沙轻土之田”;甚至以杏实预占丰歉,“杏多实不虫者,来年秋善”(并见《艺文类聚》卷八十七)。杏花的胭脂笑脸,绽开了春日的兴奋、繁忙和生活的奔腾、创造,难怪南宋时叶绍翁寻春时惊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又难怪近人王国维那么赞赏北宋宋祁《玉楼春》词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以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

拿元人柯九思格调卑下的“一枝红杏逞妖娆”(《题钱舜举画杏花》)来相比,这“闹”字确乎是传神写照,精美绝伦。 但是,“红杏枝头”能显示“春意”的“闹”,还有赖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因春雨“润物”,而红杏催开,而“物物具发生气象”。不有“林外鸣鸠春雨歇”,哪来“屋头初日杏花繁”(欧阳修《田家》)呢?所以,杏花春雨在诗人笔下往往是同时描绘的:“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王雱《绝句》),“杏花雨里带春回”(杨万里《送罗永年西归》),“杏花春雨早寒时”(萨都剌《次程宗赐》),“杏花村落雨霏霏”(王冕《清明后日》)。即使只是听着潇潇春雨,诗人也会油然产生对烂漫杏花的联想,因而“杏花消息雨声中”(陈与义《至节前一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就成了脍炙人口的警句。 不过,“当春”的“好雨”,在我们纬度距离很大的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并不是同时“发生”的。春天的降临由南而北逐渐推移,不消说,“江南自是春来早”(刘吉甫《闻笛》)。又因南方多江河湖泊,水气很盛,山亦葱茏,所以春雨来时,点缀着水秀山青,景色变化格外显著,给人的季节感也格外强烈。韦庄在《菩萨蛮》词中赞叹“江南好”的同时,唱出“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寇准在《江南春》词中更唱出“波渺渺,柳依依,……斜日杏花飞”。杏花春雨同水村山郭的江南结合,已经形成具有典型性的特定环境与生动画面,优艾设计网_PS论坛以致处在燕山之麓的诗人闻雨见杏而恍如置身南国水乡:“杏花疏雨似江南。”(吴师道《京城寒食雨中……》)

这样,虞集将杏花、春雨、江南巧妙排列,就确乎构制了美的形象,画出了南国春艳,生动地表明故乡之可爱,归去之刻不容缓,从而强化了全词所要表达的主题。 虞集在《送张道士危亦乐归临川》诗序中说:“予寓居临川……爱其山水明秀而未尽游也,喜其风俗雅驯而未尽观也,乐其人物修整而未尽交也。然视临川则为故乡矣,以其视之也切,固其怀之也深。”“杏花春雨江南”之所以为《风入松》全词生色不少,之所以成了历久传诵的名句,良由作者于故乡“视之也切”而“怀之也深”者矣。


陈亮 2021-04-14 17:03

看你画什么样的速写,如果是画人物速写,在一些小的细节处理方面必然只需要优艾设计网_电脑技术手指动就可以了。

可如果你要画衣服方面的基本上都是手腕运动,我画速写就比较讲求线条的运用。同样的线条不同力道和顺畅度都会给人不同的感觉,画面的舒张也是通过这些对比来表现的。


曲世界 2021-04-14 17:04

优艾设计网_在线设计 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元代虞集的《风入松·寄柯敬仲》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译文

在彩绘的厅堂里,姬妾清闲、畅意,独有自己自发纷纷脱落,连管子也插不住。多次晚上在金銮殿值宿,春风轻柔,万花齐放,惹人停住车马流连。在柔软的春风里,无数次在金銮殿前值夜,为皇帝起草好诏书后,换上轻罗朝衫,宫人执灯(将我)送回归学士院。

皇城的御沟里的边沿还有残冰存在,但残冰的边沿却是蓝汪汪的水在晃动,燕子呢喃迎春。帘幕重重,春寒还没消退,还有谁、敢给你寄信慰问呢?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


顾懿博 2021-04-14 17:07

“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

意思:骑着白马迎着西风在塞上奔跑,江南水乡烟雨蒙蒙杏花开了。

“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的诗意的生活向往、怀恋之情,流露出对这种生活即将消逝的留恋、遗憾、惋惜之情。优艾设计网_设计百科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是出自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全编》。

释义:有山水的地方都像图画、文章一样美丽。形容该地方风景优美,令人赞叹。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